2024年05月02日
微信

​反思 | 教会如今不断萎缩的原因在哪里?

作者: 温良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3年09月08日 09:27 |
播放

每当提及“教会”这个词语的时候,心中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。从属灵意义上心里面清楚其在神面前的价值,神圣、虔敬的代名词,而从我自己的经历上讲,教会也是我“第二个家”,虽然从小生长在父母身边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会给了我很多塑造、学习的机会,以至于我成为现在的自己。

记得小时候参加聚会,因为当时教会并不富裕,所以每次聚会的时候伙食不好,然后我就和做饭的阿姨要烧茄子吃,虽然最后我也没有如愿吃上烧茄子,但是等我之后再去聚会的时候就多了一个称呼“要烧茄子的孩子”。

往事如新,历历在目,谁能不思想走过来的路?谁又能不感恩上帝曾经一路的扶持呢?

只是越想到曾经,此刻的心就越悲伤。

并不是因为逝去的时光而伤感,而是为了如今教会的情景而伤感。也许曾经教会并不富足,但是当时的圣徒能早晨起来唱《中国的早晨五点钟》,并不是因为这首歌能带来怎样的祝福,而是当时圣徒的心志是火热的、刚强的、忠心的。如今呢?可以说教会物质层面富足了,每位圣徒的生活也富足了,但是却失去了早晨的祷告和我们。

也许没有看见曾经复兴的景况,就不会感觉悲伤吧。

想到小的时候,聚会中有二三十个朋友一同的学习、一同的长大,而如今只有寥寥三四位;想到小的时候,教会中都是叔叔阿姨,一同的赞美敬拜,而如今却依然是他们,只是花白了头发......

每每和同工们谈起的时候,总会发出一声叹息,这究竟是怎么了?

其实谈到一些问题的时候,并不是为了羞辱、轻视、鄙夷,更是为了能直视其伤,这样才会郑重的处理。就像病人想要得到医治,首先要在医生哪里确定病因,只有确定病症了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。对于如今之教会,其实同样是如此,如果不能直视现存的问题,那么终将被问题所吞噬。

当然,我们并不是否认教会的价值,就像昔日教会影响了那么多人,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。但是,我们并不能因为昔日的辉煌而忘却眼前的真实处境,客观来讲,今天家庭教会就是在不断萎缩的状态!

而家庭教会如今不断萎缩的原因在哪里?

首先原因在教会领袖。家庭教会的领袖至今多半都已经半百以上的岁数,甚至年龄更高,他们的思维方式、处事方式受着时代和经历的限制,当然每个人都是如此。只是问题在于,这些领袖思维的深度、属灵的眼界并不相同,于是就会导致有些人认为:“只要有工作就可以,神会负责”,一句“神会负责”作为所有问题的答案,不能否认神会负责,只是人也有人的责任要尽。正是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,导致很多人以工作代替事奉,认为只要工作存在、只要自己在工作就可以,完全没有正视如今的问题。

其次就是工作模式的固化。书上说:“他们将人的吩咐,当作道理教导人,所以拜我也是枉然。”这话是责备以色列人的,这话谈及宗教也并无过错。当一间教会发展久了,就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“规矩”。这些规矩并不能说是错误的,因为这会对人有约束、有归正,但是如果一个服神的人,变成服这些“规矩”,当一旦违反规矩的时候,就被视为异类、视为不成熟的表现,这就需要深思了。

正是因为这些“规矩”的存在,保守了一些弟兄姐妹不受到伤害,当然也让教会错失很多机会,以至于固步自封,逐渐被社会边缘化。

在其次就是教会的外在形象。教会因为历史原因有一个固有特点,就是以家庭为单位。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确非常好,只是对于如今这个时代着实需要调整。

之前一个青年热恩带他的朋友到聚会点,接待家庭刚开门想要迎接这个慕道友进门,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慕道友转身就跑了,后来这个学生回去问同学什么原因的时候,慕道友说:“担心这是传销”。这话对于家庭教会长大的我们,或许会不以为然,但是对于外邦人而言就会产生这样的误解,尤其是今年电影《孤注一掷》的上映,让人拥有了更强的警惕心理。

有人会说,为什么之前家庭教会中也会有很多慕道友?放在时间中,我们会发现之前都是以家族为单位信上帝,亲属之间彼此信任度比较高,同时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比较高,而如今呢?独生子女家庭、信任度淡薄的时代,当有一个人邀请我们到一个房间中,我们自己会作何感想?

当然除此之外我认为,如今教会的关键,就在于制度!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,终将会消失在时代中。如果一间教会仅仅是几十人,或许对制度的要求不是特别重要,依靠领袖的自身影响力就能完成。但是如果人数非常多、辐射非常大,那么就需要完善的制度才可以,否者就会出现灰色地带,从而瓦解教会。

谈起教会这些事情,心中充满了心酸,因为这就好像在扒开家里的丑事一样。但实际上,这个家需要每一位身在其中的人去改变,只有当我们深切的看到其伤害,才能一同转向神,在圣灵的引导之下建立神的家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